最近朋友圈被一个叫Manus的AI助手刷屏了。这款由国内90后团队打造的”数字员工”,号称能像真人一样处理复杂任务,从写报告到炒股分析全包揽。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声:这到底是真技术革命,还是又一个包装精美的”PPT产品”?
一、从简历筛选到炒股分析,它真能取代白领?
打开Manus的演示视频,你可能会倒吸凉气——输入”帮我分析小米SU7市场竞争力”,它竟在10分钟内生成完整PPT,数据图表一应俱全。据官方介绍,这个AI助手能:
– 自动拆解复杂指令(比如”筛选20份Java工程师简历”)
– 调用Python写代码抓取数据
– 生成带可视化图表的分析报告
– 甚至结合实时行情做投资建议
某科技博主实测发现,让它做北京学区房调研,确实能输出带地图标记的PDF报告。但细看数据源,基本来自公开API接口,就像给ChatGPT装上了”手脚”。
二、年轻团队操盘,邀请码炒到五位数
背后团队颇有故事:创始人肖弘曾做出企业微信爆款工具”微伴助手”,技术合伙人季逸超更是高中时期就开发出猛犸浏览器的”天才少年”。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,最近在资本市场掀起巨浪:
– 内测资格在黑市叫价3万元
– 相关概念股连续两天涨停
– 海外官网上线即获硅谷投资人关注
但翻开创始人的朋友圈,却写着”当前版本错误率比宣传高,恳请大家多包容”。这种矛盾感让人想起当初的Clubhouse——究竟是技术突破,还是饥饿营销?
三、是真颠覆还是高级缝合?
争议声中最尖锐的质疑来自技术圈:”所谓多智能体协同,本质是把GPT-4、Midjourney等现有AI像乐高一样拼接。”有开发者拆解其股票分析功能,发现底层调用的还是雅虎金融API。
更戏剧性的是,当网友要求展示”完全自主研发的技术模块”时,客服回应却含糊其辞。这让人联想到前些年的某些”国产系统”争议——在开源基础上做封装,到底算不算创新?
四、泡沫之下的真实价值
抛开争议,Manus确实戳中了职场人的痛点。一位试用过的HR经理说:”虽然报告格式需要调整,但至少帮我省去了80%的重复劳动。”在AI应用领域,这种”半成品”或许正代表着某种进步——就像当年第一代iPhone,虽然功能有限,却打开了智能手机的新纪元。
不过要真正成为”数字员工”,Manus还需要跨过几道坎:如何避免AI胡编乱造?怎样处理敏感数据?或许正如其官网底部那行小字所说:”我们正在重新定义工作的边界”——只是这次,观众们可能不会满足于PPT里的未来图景了。
本站内容由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。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我删除。